白果為銀杏科銀的成熟種子。
1抗菌:其成分白果酸體外試驗對人型結核桿菌和牛型結核菌有抑制作用,在體內試驗無顯著療效或毒性太大。油浸白果之果漿會有的抗菌成分對若干種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均有作用,對結核菌作用極顯著,此成分經加熱85度C則對大腸桿菌失去作用,而經100度C30分鐘對結核桿仍有抑制作用。白果水浸液在體外對皮膚真菌有 抑菌作用。白果果肉的抗菌力較果皮強。
2呼吸系統:白果乙醇提物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呼吸道酚紅排泌增加,似有袪痰作用。對離體豚鼠氣管平滑肌表現有微弱鬆弛作用。白果注射液腹腔注射可降低卵蛋白導致的哮喘模型小鼠血清IL-4、I -5。
3循環系統:白果二酚對兔有短暫降壓作用、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大鼠下肢灌流試驗,白果二酚有組織胺釋放作用,引起毛細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腫。
4清除自由基:銀杏外種皮水溶性成分能清除在有氧存在下嘌呤氧化酶系統產生的超氧自由基,抑制化學發光;老年小鼠口服,12天後,能阻止脾臟組織的老年色素顆粒形成,並使已形成的色素顆粒變得分散,數量減少。
5抗心肌缺血:白果內脂對心肌細胞有保護作用,能降低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死亡率,並呈濃度依賴性。白果內脂能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分泌血管內皮鬆弛因子,平衡血栓素與前列腺素比例而調整血管張力,增加冠狀血管流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來實現抗心肌缺血。
白果不良反應(毒性)。
銀杏毒性成分為銀杏毒及白果中性素(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銀杏毒有溶血作用,服用量過大易中毒,生品毒性更大,而以綠色胚芽最毒。白果的毒性成分能溶於水,加熱可被破壞,故熟品毒性較小,若做為食品,應去種皮、胚芽,浸泡半天以上,煮熟透後才可食用。一般中毒症狀為悪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煩燥不安,驚歐,精神萎頓,呼吸困難,紫紺,昏迷,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
1餵小鼠銀杏葉萃取物可降低warfanin的抗凝血作用。銀杏葉萃取物及其活性成分bilobalide會加速S -warfanin的代謝而降低抗凝血的功效。
2免疫毒性:小鼠膕窩淋巴試驗,銀杏葉乙醇水萃物,能引起同側膕淋巴結顯著的淋巴增生反應。
3生殖毒性:以倉鼠卵母細胞作模型,結果顯示,高濃度的銀杏葉萃取物,會導致精子對卵母細胞的穿透力顯著下降,且降低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數量。
4神經毒性:ginkgotoxin目前被發現主要存在於銀杏果實中,銀杏葉亦有被發現含此成分,此物質會抑制大腦內的glutamate形成4-aminobutyric,acid而可能導至痙攣。
以上摘自:中葯大辭典、醫砭、大紀元、A 十醫學百科、中醫世家、齊魯網、台灣有毒中草毒性資料庫、中醫道、百度百科、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