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五感-體驗生命的美好」嘉義市學生生命教育成長營 113.08.07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嘉義市暑期國小學生生命成長營隊於今(7)日上午9時在博愛國小展開為期三天的體驗活動。藉由體驗地球村、打開五感觀察自然與自我和樹攀等活動,開啟學生對自我生命與生活意義的了解,同時激發個人對家人、朋友及社區的關懷。
黃敏惠市長表示,因網路的盛行,人跟人的距離好像變得很近,但心跟心卻拉開了距離。市府的教育團隊在暑期規劃生命教育體驗學習的活動,透過活動設計帶領學生看見周遭的人事物,讓學生體現出某些行為,在教練引導下,聚焦促發學生覺察,甚至產生後續的相關學習與行動。這樣的學習能夠更自然的發生,更有機會開展學生探索生命的永續發展能力。
教育處郭添財處長表示,面對AI數位的時代,資訊媒體傳播快速,教育更應站穩腳步。這次我們在暑假安排3天的活動,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能看見自己以外的他人,甚至是其他國家,並帶著學生嘗試自我反思、與他人連結、接納等等,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藉此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知行合一。
郭添財處長也鼓勵學生,本次活動重點是體驗學習,透過自發性的挑戰,讓每一個成員體會人際的支持與信任,勇媽市長來自教育界,始終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而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讓學生具備思考的素養與價值思辨的能力,所以嘉義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從110年開始與博愛國小合作,投入規劃國小學生生命教育成長營,至今已邁入第4年,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帶領學生多元的體驗,包含戲劇療育、兒童哲學、戶外體驗活動等課程。
教育處表示,本次為維護學生活動參與的安全性,除基本保險外,委託佇嘉木工作室安排專業課程及教練,在高空活動由具體驗教育專業之攀樹教練操作,教練具有台灣樹藝暨攀樹運動發展協會-以及攀樹教練、初級救護技術員 EMT-1、WMAI-WRF野外高級急救、BLS 基本救命術證等證照,且安排隊輔維護體驗過程安全性。
今年來自嘉義市20所國小的34名學生參與營隊,讓孩子們走出教室、體驗學習、身歷其境並挑戰自我,透過團隊引導反思,自我覺察、看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及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等,讓孩子們學習克服困難、嘗試解決問題、同儕溝通、體認愛惜生命並學著看見自己跟他人的優勢。(圖文/嘉義市政府教育處)
更多新聞
嘉義市東市場廁所新亮點 復刻城隍廟老花磚
嘉義市東市場廁所新亮點 復刻城隍廟老花磚 113.08.06 (記蕭百呈/嘉義市報導)嘉義市政府落實「設計力帶動經濟力」實績再添一樁!甫整建完成,近日啟用的嘉義市東市場廁所,融合設計師團隊的巧思,取材百年老花磚的文化底蘊,加上現代化的友善空間,不僅增加間數,也考慮親子、輪椅使用的安全及便利。嘉義市長黃敏惠強調,設計的思考與細節應該在每個角落展現,感謝嘉義子弟潘岳麟設計師的用心,讓東市場廁所即使是小小的空間也能有舒適的體驗。 大象設計公司潘岳麟設計師表示,參與「2021台灣設計展」時,負責嘉邑城隍廟的策展工作,並在台灣花磚博物館徐嘉彬館長編著「重返花磚時光」書中,瞭解到城隍廟戲台以及嘉義民家古厝使用的花磚,因此找到設計靈感。這次東市場廁所整建,有機會讓台灣獨有的花磚建材再次回到民眾生活使用的空間,覺得很有意義。此次整建不僅提升了廁所的設施與環境,還大幅改善了市場的整體衛生條件,為市民和商家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公共服務。 嘉義市政府建設處處長田長沛說,東市場三百多年來一直是嘉義人的大灶腳,加上百年傳承的好味道,更是觀光客美食旅行首選,人流量大,廁所使用需求也高。田處長表示,這次廁所整建工程,除了落實空間美學,更與潘岳麟設計師、徐嘉彬館長的理念一拍即合,將城隍廟的戲台與民家古厝使用的花磚復刻在東市場的廁所的牆壁以及地板上。廁所的空間雖小,但多元友善的設計毫不馬虎,除了漂亮舒適之外,更適合親子、輪椅使用者進入。 嘉義市建設處表示,整建後的東市場廁所先行開放使用,後續將視使用者回饋滾動檢討改進,要讓東市場三百多年的生活歷史場域,成為更容易親近的多元友善空間。(圖文/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嘉義市處處是場景 嘉義囡仔黃冠智揪你來嘉拍片
嘉義市處處是場景 嘉義囡仔黃冠智揪你來嘉拍片
嘉義市處處是場景 嘉義囡仔黃冠智揪你來嘉拍片113.08.06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嘉義市政府為提高劇組至嘉義市取景拍攝的意願,不僅成立影視協拍中心,近期更與來自嘉義市的知名演員黃冠智合作,拍攝協拍形象宣傳片《最嘉的拾光》,希望進一步吸引劇組目光,讓更多的劇組看見嘉義市。 擔綱這次形象影片主角的演員黃冠智說:「電影即是生活,我生活在充滿故事的城市-嘉義市。」在《華麗計程車行》拍攝期間,黃冠智常騎車到嘉義市區晃晃,感受這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這次再回到嘉義市拍攝《最嘉的拾光》宣傳片,「好像讓我重新回到在嘉拍攝影集的那段時間,既舒適又溫暖。」黃冠智表示,拍攝影集期間,看到嘉義市協拍中心從協助各類場地借用、噴水圓環封路拍攝等各類疑難雜症,展現嘉義市對影視的重視、專業與熱情,讓拍攝順利進行,拍攝團隊也會分享在嘉拍攝很幸福,讓身為嘉義人的他也感到與有榮焉。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表示,影視是傳播在地文化的重要載體,市府看見影像動人的力量與線上串流平台蓬勃的發展趨勢,市府於111年推出十大旗艦計畫,其中就包含「影視新協力」,並於隔年成立影視協拍中心,提供單一窗口協拍服務,營造友善拍攝取景的優質環境,讓影視資源再升級,近年陸續有《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影集《華麗計程車》、《化外之醫》、《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等國內外知名電影、影集及節目前來嘉義市拍攝,不僅讓民眾透過影視作作品認識嘉義市,並帶動影視產業鏈及觀光旅遊發展。市府團隊於今(113)年6月至韓國進行市政參訪,也特別前往參訪韓國文化振興院營運的「CKL企業支援中心」,希望借鏡韓流席捲全球的成功經驗,協助在地影視產業發展。 嘉義市政府觀光新聞處張婉芬處長表示,嘉義市建城320年所累積的文化底蘊及在地的人文風景,深受國內外劇組喜愛,近期播出影集《華麗計程車行》及電影《車頂上的玄天上帝》,讓嘉義火車站、噴水池圓環、射日塔、阿里山林業鐵路及嘉義公園等知名地標場景成了劇迷們的追劇拍照打卡景點,另外陸續還有日本、波蘭節目及國內知名影集劇組前來嘉義市拍攝,將能持續在電視前看到熟悉的場景,全世界看到嘉義市。協拍中心成立至今,已協助55家劇組、超過100家次的拍攝協助申請,民眾對於有劇組到嘉義市拍攝大多覺得很新鮮、很有趣,有時劇組因臨演人力需求邀集民眾參與,雖然只有微薄酬勞,但大家還是很樂在其中,期待透過大螢幕看到自己演出的鏡頭,也讓劇組也感受到嘉義市濃厚的人情味。為了讓更多劇組願意選擇到嘉義市取景,本次特別邀請曾榮獲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的在地嘉義囡仔演員黃冠智擔綱演出影視協拍中心形象宣傳片《最嘉的拾光》,邀請劇組到嘉義市體驗最有溫暖的協拍團隊及服務。 嘉義市政府觀光新聞處表示,市府推動十大旗艦計畫「影視新協力」,除了成立影視協拍中心提供協拍服務,並規劃4年累積投入1億元補助影視業者拍攝經費、舉辦嘉義市國際藝術紀錄影展及國際三分鐘影片大賽徵集國內外創作作品,並持續透過各項工作坊及研習課程,加強影視人才培養,期待打開國際讓嘉義市成為全世界藝術交流的據點,也讓民間私部門共同成為推動影視新協力的重要角色,展現在地人文及產業特色,營造友善拍攝取景的優質環境,提升劇組來到嘉義市取景拍攝影片的意願。本次拍攝的協拍形象影片可至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uxgIRPEac觀賞。(圖文/嘉義市政觀光新聞處)地震來了怎麼辦? 嘉市消防局推「鷹熊聯盟齊防災」手冊
地震來了怎麼辦? 嘉市消防局推「鷹熊聯盟齊防災」手冊 113.08.04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今(113)年為921集集地震25周年、莫拉克颱風15周年,過去震災及風災的重大災害經驗,都是強化我國人民的防救災基礎的寶貴知識。0403花蓮地震的發生,再次喚醒政府應持續重視地震防災教育、減災、應變及災後復原等問題,也讓國人憶起921震災中不可或忘的教訓及經驗。今(4)日下午嘉義市消防局在棒球場前廣場(七虎躍諸羅銅雕附近廣場)設立攤位進行宣導和教育,由嘉義市副市長代表黃敏惠市長與陳姿妏議長到場宣導與中華職棒台鋼雄鷹的棒球賽事合作「鷹熊聯盟齊防災」手冊,藉由簡化文字和直觀圖片來有效傳達地震資訊,降低市民閱讀的難度,使防震資訊更加親民易懂,進而提高了全民的防災意識和應變能力。 林瑞彥副市長表示,很開心能與中華職棒台鋼雄鷹的棒球賽事合作,讓市民能夠更輕鬆了解災害和應對災害。而這次防震手冊同時推出電子書版本,提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可讓更多人便利地取得防震資訊,市民皆可透過「嘉義市政府消防局官方網站」及「嘉義市防災資訊網」下載這份寶貴的資源。還記得0403年花蓮地震發生後,深刻體驗到地震帶來的無法預測性和強大破壞力,市府團隊重新檢視對地震防災的能力,為了讓市民朋友更瞭解防災的知識及技能,期間不斷推廣加深市民地震知識,亦同時進行相應的演練,提升市府團隊災害防救應變能力,也提升民眾自保能力,確保市民整體安全性。 林瑞彥副市長強調,透過防災推廣活動,規劃各式防災宣導攤位及體驗活動,讓參與的市民朋友可以從活動中自然融入對災害防救領域的關注,進而共同學習防災、減災及避災技能,達精進全民防災之目標。災害唯有透過實際且不間斷地演練,才能在發生時馬上反應、運用,保護自己、家人及朋友的安全;讓我們一起為韌性城市努力,秉持「我防災、我驕傲」的心態,讓市民都能「在“嘉〞平平安安」。 嘉義市政府消防局表示,在這次防災推廣活動的規劃中,特別強調活動的多元性和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不僅要讓市民自然地關注災害防救領域,還鼓勵市民共同學習防災、減災及避災技能,以達成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和能力的目標;另嘉義市為配合內政部推廣『賣場防災專區』,呼籲嘉義市的賣場、商店能加入『賣場防災專區』推廣工作,提高民眾防災準備之意識及意願,讓民眾自主防災成為一種社會氛圍。這次活動的舉辦不僅是為了提升個人和社區的防災能力,也是市政府積極建設更加安全和宜居的嘉義城市而努力,希望這些努力能夠得到市民的支持和參與,共同為防災事業添磚加瓦。(圖文/嘉義市政府消防局)第十五屆桃城文學獎徵件 延長至8月7日,請把握最後階段
第十五屆桃城文學獎徵件 延長至8月7日,請把握最後階段 113.08.03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2024第十五屆桃城文學獎倒數徵件中,本屆徵件文類包含:短篇小說、華語現代詩、臺語現代詩、散文、小品文及獨嘉隨筆共6大類別,首獎獎金最高10萬元。文化局指出,今年桃城文學獎新設「獨嘉隨筆組」,以「嘉義雞肉飯」為題材創作,歡迎所有人一同記錄精彩城市風景!另「小品文組」特別修訂不限主題、限嘉義在學生投稿,歡迎有志於創作的青年學子們拾筆書寫,為青春發聲!文化局招喚各文類好手,把握最後階段投稿,得獎非偶然,可嘗試不同文類寫作,本屆華語現代詩、臺語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四組文類,皆以「嘉義經驗」為題材創作,期盼大家書寫成長經驗,也記錄城市價值。 文化局表示,如果您對生活場域有什麼特別情感,邀請您用文字來記錄城市經驗,書寫在地特色,徵件至8月7日截止,使用線上投稿,在家就能輕鬆投件!更多「第十五屆桃城文學獎」資訊將於臉書粉專及文化局官網發布,各位喜愛創作或對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們請把握最後機會、儘快投稿。(圖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線上投稿連結:https://reurl.cc/yYQQAy;簡章資訊下載: https://pse.is/5uwt9r。亦可撥打服務專線02-86925588#5374陳小姐洽詢。嘉義市「樂齡勇壯城-活出心自我」成果發表,翻轉壯世代印象,探索「第三人生」
嘉義市「樂齡勇壯城-活出心自我」成果發表,翻轉壯世代印象,探索「第三人生」 113.08.02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嘉義市政府衛生局今(2)日於檜意森活村所長官舍舉行「心自樂齡-勇壯之道」展覽活動。此次展覽呼應「樂齡勇壯城」施政理念,以「活出心自我」為主題,透過團體藝術創作與展示,探索自我整合、生活重心尋找與壓力紓解能力。展覽特別邀請了學員擔任導覽員,親自介紹以自身經歷為出發的藝術作品,看見「勇壯世代」的璀璨時光。 黃敏惠市長強調,嘉義市是一座小的剛剛好,老的剛剛好的城市。政府推動「樂齡勇壯城」帶領銀髮世代蛻變成勇壯世代,建全方位的健康環境,鼓勵長者勇於開創第三人生,不僅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強壯的心態,非成為其他世代的負擔,追求豐盛人生;打破「老了」的框架,打造「世世代代好徛起、大大細細攏佮意」的幸福城市。 衛生局長廖育瑋指出,許多人期待及早退休,也有許多人在退休後卻面臨生活重心迷失、負面情緒等問題,「如何尋找新的角色及定位」、「培養新興趣」、「接受不完美」、「照顧自我和情緒,重新定義逆境與壓力」以及「打開心房去學習和建立自我生命態度」,是這個世代的挑戰。今年「樂齡勇壯城-活出心自我」活動,提供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形式,以繪畫、曼陀羅、園藝及手作為媒材,由專業心理師帶領與催化,經驗內在變化、體驗生命中的和諧與混亂,感受此時此刻,進行一場心靈旅程的流動,展現勇壯世代的智慧。此次展覽活動即日起至8 月22 日上午10 時到下午5 時在檜意森活村所長官舍展出,誠摯邀請市民朋友一同參與。 此外,廖育瑋局長表示,衛生福利部去(112)年8月1日起推出「15至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截至今(113)年7月止,嘉義市服務1,308人次,遇有高風險個案及時轉介醫療院所就醫以有效接住所有需要的年輕人。今(113)年8月1日起衛福部再擴大服務對象推行「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將適用年齡層再向上延伸至45歲,因青壯族群正處「三明治世代」,面臨職場競爭、情感與婚姻經營需求,以及「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的家庭責任等,面對內外壓力一肩扛的族群更亟需關注,嘉義市目前有8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年滿15歲至45歲者,每人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提供心理諮商,協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調適,鼓勵市民多多利用,有關本方案詳情可至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chiayi.gov.tw/cl.aspx?n=9704)查詢。 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致力於市民心理健康的維護,每月舉辦多樣化的系列活動,包括樂齡勇壯城-活出心自我、家庭照顧者活動及心理健康講座等,詳情可上「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方網站或追蹤Facebook、Instagram 粉絲專頁,或加入Line 官方帳號,即可獲得最新活動資訊,也可致電05-2255155 聯繫。(圖文/嘉義市政府衛生局)中彰投雲嘉首例公辦都更「嘉義都更好」動土
中彰投雲嘉首例公辦都更「嘉義都更好」動土 黃敏惠市長「以都更帶動城市『都更好』」113.08.01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今(1)日上午,由嘉義市市長黃敏惠與國城建設總裁洪平森共同主持此次典禮,邀請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教育部、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嘉義縣政府等重要貴賓蒞臨,見證嘉義市迎來歷史一刻!放眼中彰投雲嘉地區首例由政府主導的都市更新案「嘉義都更好」,在垂楊路與吳鳳北路口正式動土,標誌著嘉義市都市發展的新里程碑,也展現以「都更」帶領城市「都更好」,樹立台灣西部「新都心」的願景與決心。 黃敏惠市長今日致詞時,引用《熱鬧滾滾的嘉義市街》「漸漸翻新的都市,洋樓一棟一棟起」歌詞,形容「嘉義都更好」對城市帶來的影響。「嘉義都更好」腹地位於垂楊路與吳鳳北路口,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市府團隊耗時20多年傾力協商,解決牽涉四個公家機關所有權,以及處理地上物與佔有物問題。由市府主導,攜手教育部、國產署、市府及嘉義縣政府等單位合力推動整合, 「嘉義都更好」為中彰投雲嘉首例公辦都更成功典範,這是地方、中央跨部門通力合作的成果,更象徵開啟嘉義市公辦都更的歷史新頁。 黃敏惠市長表示,很高興嘉義市首起推動的都更案攜手在公辦都更上經驗豐富、在南台灣有大型造鎮實力的國城建設共同推動。繼「嘉義都更好」第一期動土後,未來第二期的開發更加受到矚目,預計年底會正式公告招商。現今腹地周邊的都市建設正蓬勃發展,鄰近的建國二村的市地重劃以及崇文國小地下停車場,正如火如荼施工中;崇文國小對面的國有土地,也有知名建設公司的地上權住宅大樓興建計畫;二期基地對面吳鳳北路民族路的三角窗,也有北部建商整合私有土地,申請危老重建住商大樓。在在顯示「嘉義都更好」公辦都更了帶動區域性的繁榮發展,也足以證明全國都看好嘉義市的發展潛力 黃敏惠市長強調,「嘉義都更好」這個名稱,呼應了嘉義市府未來努力的方向,以「都市更新」讓嘉義市的生活機能「都更好」,成為台灣西部「新都心」的目標。期待市府在主導、民間加入之下,為城市發展注入力量,共同打造全齡共享、世代宜居的西部新都心。 國城建設副總經理洪嘉聰表示,感謝黃敏惠市長自任立委起不間斷的努力,歷經20多年整合才能見到今日佔地達1359坪、位於蛋黃區中的蛋黃區的絕美基地。國城建設將打造4棟地上15層樓、地下3層樓的住商大樓,預計於2028年底完工並交屋,現市場詢問度極高,未來招商一定會相當順利。未來一樓將招商,並規畫有公共托嬰中心,建築融入嘉義木都,大量採用木紋格柵、規畫「畫都」廣場,並將取得銀級綠建築認證,減少開發對都市的衝擊,近百分之百的綠化量將減少都市熱島效應。考量基地鄰近學區,也將退縮基地周邊並建置通學步道,期待打造磁吸周邊園區人口、符合二地居趨勢的住商合一空間。 市府都市發展處許懷群處長表示,都市更新的核心目標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並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已吸引鉅陞、麗寶等民間企業紛紛進駐投資,也讓民族國小西側第二期公辦都更投標更加受到矚目,未來結合建國二村的市地重劃,東區大進步,繁榮可期。(圖文/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中部地區首座「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啟用
中部地區首座「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啟用 黃敏惠市長:中央應多來嘉義市支持與鼓勵!113.08.01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為呼應全球永續浪潮及落實2050淨零排放目標,嘉義市推動新永續淨零旗艦計畫並規劃建置「中台灣地區首座」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底渣再利用廠為第一座建置完成的環保設施,完整規劃處理嘉義市焚化廠之焚化底渣及暫置飛灰穩定化物廢棄物,資源永續再循環,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藉此改善環境品質,今(1)日黃敏惠市長與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南區環境管理中心副主任顏振河、多位議員及貴賓等到場為綠能永續循環園區揭幕啟用,黃敏惠市長期許「中部地區首座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啟用後,將能妥善再利用處理焚化底渣,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落實永續城市的核心目標,打造 「全齡共享,世代宜居」幸福城市。 黃敏惠市長表示,環境不是一個城市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甚至是世界的問題,還記得當時為了取得15公頃的環保用地,我們徵收了187公頃的湖子內區段,才有這麼珍貴的環保用地,特別感謝里民與所有好朋友的支持,我們才能持續努力建置六大環保設施,今天底渣再利用廠是園區首座建設啟用,計畫總工程經費達1億1,235萬元,中央補助7,193萬4,000元、嘉義市配合款1,370萬6,000元,也歷經工料雙漲等因素,由嘉市府追加2,671萬元經費,特別感謝議會對於環保建設預算的支持,讓現在湖子內的建設不斷的推進,環保循環再利用是時代趨勢,垃圾減量也代表社會的進步,感謝大家願意一同與市府團隊努力。 黃敏惠市長強調中央應多關心與嘉義市,有能力的地方政府會預先規劃、做對的事情,行政部門是執行的角色,需要大家的支持,也需要中央的鼓勵。嘉義市綠能永續循環園區是中部地區首座,成立初期市府團隊與同仁也是歷經許多困難來配合中央的政策,但我們努力解決問題,希望讓人民能安居樂業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現場黃敏惠市長也為大家介紹,本次活動的邀請函,是以QRcode方式邀請,贈送花器盆栽採用嘉義市焚化再生粒料所製,並選擇栽種淨化室內空氣植物(黃金葛及常春藤),舞台階梯亦採用焚化再生粒料所製磚體搭設,後續可做為園區分隔貯存使用,呼應資源全循環零廢棄政策理念,期待底渣再利用廠啟用後可撙節長期以來焚化底渣委託民間廠商處理費用,並確保焚化再生粒料品質及安全,後續也會透過跨局處合作,由公部門帶頭示範使用,百分之百運用在循環園區各項設施工程及公共工程上。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南區環境管理中心副主任顏振河肯定黃敏惠市長與嘉義市政府團隊的用心與努力,並且在整個計畫執行的過程配合中央政策執行,環保設施的建設興建實屬不容易,未來底渣再利用廠設置後,每天可以處理50噸的底渣,每年可處理約1萬噸底渣,並將循環利用再生資源運用到公共工程裡面,有效減少天然砂石的採集,將廢棄物轉換成資源循環再利用。 環境保護局局長李佳禾表示,底渣是垃圾焚化後,剩餘之不可燃物質,在此呼籲市民朋友應徹底落實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共同努力以紓解焚化壓力及降低焚化底渣產量,焚化底渣經過磁選破碎篩分及渦電流等程序,每年焚化再生粒料產生量可達1萬餘噸,可達到粒料均質化品質最佳化及效益最大化,且處理過程為避免二次污染,該廠設有噪音防制水霧抑塵及粉塵防制監測設備。該廠透過環境部經費補助及嘉義市議會預算支持,共同解決嘉義市焚化底渣處理及去化問題,透過建置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實踐資源循環再利用,共同攜手朝向2050新永續淨零。 市府環境保護局表示,嘉義市推動建設「嘉義市綠能永續循環園區」,於嘉義市垃圾焚化廠、環保用地及彌陀路資源回收場等3處場址做整體規劃,以妥善處理廢棄物及資源永續循環,項目有綠能永續循環中心、灰渣掩埋場、底渣再利用廠、飛灰穩定化物暫存場、資源回收細分類廠及廚餘再利用廠等六大環保設施。現階段資源回收細分類廠、綠能永續循環中心、灰渣掩埋場設施工程也陸續完成招標(商)或進入公告招標程序,廚餘再利用廠最終也在今(113)年3月15日議會支持下通過預算追加,完成綠能永續循環園區六大工程的最後一塊拼圖,奠定嘉義市廢棄物處理自主,邁向新的里程碑。(圖文/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