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山草) 點擊圖片放大
新聞名稱:

秦艽(山草)

詳細介紹:

本草求眞 上編
卷三 散劑 散濕
秦艽
秦艽(山草)
秦艽 除腸胃濕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痹除痛
秦艽(耑入腸胃。兼入肝膽。)苦多於辛。性平微溫。凡人感冒風寒與濕。則身體酸痛。肢節煩疼。拘攣不遂。如風勝則為行痹。(痹兼三氣皆有。茲止就其勝者而言。)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着痹。痹在於骨則體重。痹在於脈則血濇。痹在於筋則拘攣。痹在於肉則不仁。痹在於皮則膚寒。至於手足酸疼。寒熱俱有。則為陽明之濕。潮熱骨蒸。則為陽明之熱。推而疸黃便澀。腸風瀉血。口噤牙痛。(上齦屬胃。下齦屬大腸。秦艽能除風濕牙痛。)亦何莫不由陽明濕熱與風所成。用此苦多於辛。以燥陽明濕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膽風熱。實為祛風除濕之劑。(風除則潤。故秦艽為風藥中潤劑。濕去則補。故秦艽為散藥中補劑。聖惠方治急癆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煎服之。加薄荷葉五錢。)然久痛虛羸。血氣失養。下體虛寒。痠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形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左紋者良。右紋勿用。菖蒲為使。畏牛乳。
抄自:本草求眞
清 黃宮繡 撰
PS:本草求真原文分享,為忠於原文,未刪一字。書中舉例說明的方劑也照抄。余之用意是供大家研究用,研究古人開方思路。切勿照方抓藥服用。一定會出事的,千萬別好心而無意中辦了壞事!因為個人體質不同,用藥就不同!況古代之斤.兩.錢與現今通行之度量衡亦有異。有病還是需經醫師診斷才妥當。願將人病猶我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若有難字錯字與原文不同。前輩們若是發現了歡迎上來斧正。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