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更多新聞
作品3
作品2
作品1
木都城市.檜木燒烙
木都城市.檜木燒烙 114.04.19 嘉義,這座南方小城,沒有過度的喧囂,也沒有爭搶的速度。它靜靜地站在台灣的腹地,像是一塊沉香未散的檜木板,留著歲月的痕跡,也藏著千刀萬筆的故事。人們稱它為「木都」,並非因為林立的高樓,而是因為這裡曾經以一條鐵道,將阿里山的檜木一根根送進這座城市的心臟。 房子是木造的,學校是木造建築,神轎、欄杆、便當盒,連空氣裡,都曾飄過檜木剛鋸下時的馨香。這座城市,並不是靠著建造高堂廣厦而存在,而是靠一塊塊檜木,慢慢搭建出文化的骨架與人民的生活。嘉義,的確資源不多,但它有檜木——那已經足夠。 而今天,當伐木的鋸聲沉寂,老車站即將被高架取代,我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與木頭對話:檜木燒烙。這不是技術的炫耀,而是一筆筆對時光的致敬。我們讓火車再度開進木紋裡,讓人物站上年輪的邊緣,讓一整座城市,被烙嵌入一片檜木中。 這不只是工藝,是記錄;不只是圖像,是精神。「木都城市‧檜木燒烙」,讓嘉義不再只是地名,而是一塊可以觸摸的歷史、一幅可以聽見的畫。火熜過的地方,留下煙,筆烙過的地方,留下我們的記憶。(圖文/張福昇)檜木發展中心創辦人─張福昇老師
張 福 昇 老師 在嘉義火車站後驛成立「檜木燒烙發展中心」的鐵路局退休工程師張福昇,專門收集老舊檜木屋拆除的廢棄木料,加以刨平後,燒烙製畫,傳達對火車與阿里山檜木的感情。 對音樂、繪畫、雕刻喜歡的張老師,平常就愛信筆塗鴉。談起玩檜木的淵源,除了從小住檜木屋、對檜木有濃厚的感情外,而1997年7月1日阿里山神木倒伏則是一個主要機緣;張老師說:「當年阿里山神木倒伏後,有朋友從山上帶回一小塊神木殘材,他驚訝的發現,有3000年歷史的檜木殘材,竟然芳香無比,也因此勾起了童年回憶。」後來,嘉義市有些日式檜木老房子拆除改建,檜木小料沒人要,或被當成柴火燒掉,他覺得很可惜,就開始蒐集檜木廢料,加工磨成一些小器物、小飾物送人。 過去嘉義市用檜木建造的房子比比皆是,張老師從小就與檜木長時間接觸,與檜木的深厚情感自不在話下。從鐵路局退休後,張老師重新找尋生活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喜歡檜木、喜歡畫畫,又想要融合嘉義的在地特色,靈機一動便創立了「檜木燒烙發展中心」。 當他第一次接觸到檜木燒烙時的心情十分興奮,覺得自己挖到了寶。因為從小到大他已經尋覓了很多種工法,直至接觸到燒烙,才覺得這個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張老師說:「一開始我不會燒烙,是想要在檜笛上畫圖案,但試了幾種方法都覺得不好看,後來想到人家說可以用燒烙筆燒烙,所以才去報名學習如何使用燒烙工具,接下來畫圖和美學就必須靠自己了。」而張老師也表示,檜木紋路特殊,只需要一眼,就能讓他在腦中激發出無限想法,轉個角度就可能聯想到截然不同的情境,燒烙檜木的趣味性也在於此。在刨平的檜木板上作畫,依紋路變化,利用燒烙筆的溫度,燒烙出濃淡、深淺不一的圖樣,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位於嘉義市後驛社區竹文街69號的工作室,掛滿各式各樣的檜木燒烙畫,創作題材包括阿里山神木、蒸汽火車、眠月石猴、玉山、台鐵火車、地方風物、山水小品、佛像等,可謂琳琅滿目。 除了在檜木板上燒烙畫外,張老師也帶領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的樂齡老人創作檜笛,利用舊屋拆下來的廢棄檜木料,經過刨平、裁切、磨光等程序後,製成檜笛,並在檜笛上燒烙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張老師表示,檜木製成的檜笛所吹奏出來的樂聲就是檜木的聲音,利用不同材質製作的陶笛,演奏出來的音色也會有所不同。當檜木被雕刻黏合成為樂器再演奏出樂曲時,舊木彷彿活了過來,張老師又再一次化腐朽為神奇賦予舊檜木另一個價值。嘉義檜木燒烙的創作理念與獨特魅力
嘉義檜木燒烙的創作理念與獨特魅力 114.02.01 我的檜木燒烙創作,並非單純的技法展現,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射與文化的詮釋。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我對嘉義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熱愛。 我深信,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精湛的技法,更在於作品背後所傳達的故事與精神。 以嘉義元素為靈感,創造獨特風格: 嘉義,這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一直是我的創作靈感泉源。阿里山檜木的獨特紋理與香氣,火車穿梭山林的奔馳身影,以及老街巷弄間的古樸風情,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創作之中。我常以火車、阿里山神木、檜木林等嘉義地區的特色元素為主題,將其融入燒烙作品中,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藝術品。例如,我會將火車的流線造型與傳統的吉祥圖案巧妙結合,或是將阿里山神木的雄偉氣勢與細膩的枝葉紋理完美呈現,讓觀賞者感受到嘉義獨特的文化氛圍。 融合傳統與現代,展現多元美感: 我的作品並非一味地模仿傳統圖案,而是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巧妙融合。我嘗試運用不同的燒烙技巧,例如陰刻、陽刻、以及多層次的燒烙手法,來表現作品的層次感與立體感。同時,我也會根據不同木材的紋理與色澤,調整燒烙的力度與手法,力求完美呈現作品的細節與神韻。 有時,我會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現代的設計元素,例如幾何圖形、抽象線條等,讓作品更具現代感與藝術性。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正是我的創作理念的核心所在。 講求細節與神韻,展現精湛技藝: 每一件檜木燒烙作品,都凝聚著我的心血與汗水。從木材的選材、圖稿的設計,到燒烙的過程、上色的處理,每一個環節我都力求精益求精。我深知,檜木燒烙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技藝,需要對木材特性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準確控制燒烙的力度和深度,才能完美呈現作品的細節與神韻。 我反對單純的圖案複製,更注重將個人情感和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融入創作之中,力求讓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靈魂。 傳遞情感與故事,賦予作品生命力: 我相信,藝術作品不應該只是靜止的圖案,更應該具有生命力,能夠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與故事。我的檜木燒烙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著我對嘉義這片土地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敬重,以及對人生體悟的表達。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到嘉義檜木的獨特魅力,瞭解嘉義的歷史文化,並從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觸動觀賞者的心靈,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我所傳達的情感與故事。 讓檜木的香氣與故事,穿越時空: 阿里山檜木獨特的香氣,是其最迷人的特點之一。這種香氣不僅能讓人感到身心舒暢,更能喚起人們對自然與歷史的記憶。在我的作品中,我盡力保留檜木原有的香氣,讓觀賞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檜木獨特的芬芳。 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將阿里山檜木的香氣與嘉義的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它們穿越時空,永恆流傳。 總而言之,我的嘉義檜木燒烙創作理念,是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並以嘉義的文化元素為靈感,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與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我注重細節與神韻,力求完美呈現作品的精湛技藝,更希望通過作品傳遞情感與故事,讓觀賞者感受到檜木的魅力與嘉義的文化脈絡。 身為嘉義檜木燒烙的技藝傳承者,我深感肩負著將這項珍貴傳統工藝傳遞下去的責任。 這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是文化與精神的延續。 我的「檜木燒烙發展中心」不只是一個教學場所,更是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實驗室,一個致力於將嘉義檜木燒烙推向更廣闊舞台的平台。 透過現代化的行銷和推廣,我們也致力於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嘉義檜木燒烙。 我們積極參與各項展覽和活動,並透過網路平台分享我們的作品和教學資訊,讓這項傳統工藝能觸及更廣大的受眾。 我們相信,只有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才能讓嘉義檜木燒烙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繼續流傳下去,並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張福昇老師口述/蕭百呈記載)嘉義檜木燒烙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
嘉義檜木燒烙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 114.01.02 嘉義檜木燒烙的藝術,並非憑空而生,它深深植根於嘉義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之中,特別是與阿里山檜木的興衰與發展息息相關。阿里山檜木,以其獨特的香氣、細緻的紋理和堅韌的質地聞名於世,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被廣泛運用於建築、傢俱和工藝品製作。 早期,阿里山檜木的應用大多以實用功能為主,例如建造廟宇、官邸等重要建築,其堅固耐用,更被視為吉祥的象徵。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阿里山檜木的應用也逐漸演變。燒烙技法,作為一種古老的木工裝飾技法,也融入到阿里山檜木的運用中。早期,燒烙可能僅止於簡單的圖騰或文字,用以標記物件的用途或所有者。但隨著工藝技法的精進和藝術審美的提升,燒烙技法在嘉義地區逐漸發展出獨特的風格,並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 嘉義檜木燒烙的文化底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阿里山檜木的歷史與傳說:阿里山檜木不僅是重要的木材資源,也承載著許多關於山林、原住民文化以及早期伐木開採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為嘉義檜木燒烙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例如,作品中常見的阿里山神木圖騰,就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景觀的崇敬。 火車文化與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嘉義地區重要的歷史遺產,它不僅便利了阿里山檜木的運輸,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許多嘉義檜木燒烙作品中,都融入了火車、鐵軌等元素,以此紀念這段歷史,並展現對鐵路文化的深厚情感。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體現了嘉義地區獨特的地域特色。 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嘉義檜木燒烙的圖案設計,既有傳統圖騰的影子,也有現代設計元素的融入。傳統的吉祥圖案,如龍、鳳、祥雲等,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而現代的設計元素,則讓作品更具現代感和藝術性,展現出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詮釋。 地方民俗信仰與生活:嘉義地區的民俗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影響著嘉義檜木燒烙的創作。例如,一些作品中會融入地方特色的圖案或符號,反映出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元素的加入,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 老舊檜木屋的再利用:後火車站後驛裏(舊名北港車頭)區域的舊檜木建築拆除後,大量的廢棄木材被巧妙地再利用,製作成具有文化傳承的藝術品,賦予這些老木料新的生命,也展現了對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視。 總而言之,嘉義檜木燒烙的文化底蘊深厚,它不僅是精湛的工藝技法,更是對阿里山檜木、火車文化、地方民俗信仰和歷史記憶的深刻詮釋。 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欣賞。嘉義北港車頭檜木燒烙
嘉義北港車頭檜木燒烙 113.12.01 嘉義北港車頭檜木燒烙是什麼?它是一種結合傳統燒烙技法與嘉義獨特文化,特別是阿里山檜木及火車文化的藝術形式。 以阿里山檜木為媒材,利用高溫燒烙工具在木面上烙印圖案,創造出深淺不同的紋理與色澤變化。 如同嘉義市後火車站後驛里(舊名北港車頭)「檜木燒烙發展中心」的創辦人-張福昇老師所做的那樣,我們能將老舊檜木屋拆除後的廢棄料再利用,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藝術價值。 這不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對材料、文化與歷史的致敬。 學習嘉義檜木燒烙,建議從木材選材開始,了解不同檜木特性與燒烙技巧的搭配,才能更好地掌控火候,精準呈現作品細節。 過程中,融入個人情感與對嘉義在地文化的理解,更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例如以火車、阿里山等元素為主題,結合傳統與現代設計,展現其獨特魅力。 學習嘉義檜木燒烙需要哪些基礎知識和技能? 一、木材的選擇與處理 阿里山檜木是嘉義檜木燒烙的靈魂。其獨特的木質紋理、芬芳的香氣以及耐腐蝕的特性,都是其他木材難以比擬的。然而,並非所有阿里山檜木都適合燒烙。我會仔細挑選木材,考量其材質的密度、紋理的清晰度以及含水率。密度過低的木材容易燒焦,紋理混亂的木材則難以呈現細膩的圖案;含水率過高則容易造成燒烙後木材變形或龜裂。因此,我會選擇乾燥適中、紋理清晰、密度適中的檜木,並進行必要的預處理,例如去除木材表面的雜質、打磨平整等,確保燒烙過程順利進行。 二、圖稿設計與轉印 燒烙圖案的設計,是將理念具象化的關鍵環節。我會根據客戶需求或個人創作靈感,設計出獨特的圖稿。這不僅僅是繪畫的技巧,更需要對嘉義地區的文化元素,例如阿里山風景、火車文化、傳統圖騰等有深入的瞭解,將其巧妙地融入圖案設計中。圖稿完成後,我會使用專業的轉印方法,將圖案準確地轉印到檜木表面,作為燒烙的依據。 這一步驟需要細緻的操作,確保圖案清晰完整,為後續的燒烙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燒烙技巧與火候掌握 燒烙是整個過程的核心。這需要熟練掌握燒烙工具的溫度和力度。不同的溫度和力度,會產生不同的燒烙效果。溫度過高容易燒焦木材,力度過大則會損壞木材紋理。我會根據木材的特性以及圖案的細節,調整燒烙工具的溫度和力度,例如在細膩的線條處使用較低的溫度和輕柔的力度,而在較為粗獷的部位則使用較高的溫度和較大的力度。經驗的累積至關重要,只有經過長期的練習和摸索,才能掌握精準的火候和力度,燒烙出深淺分明、層次豐富的圖案。 四、上色處理與表面保護 燒烙完成後,我會根據圖案的需要進行上色處理,以突出圖案的層次感和美感。這一步驟需要選擇適合的顏料,並掌握正確的上色技巧,避免顏料滲透到木材內部或影響木材的紋理。最後,我會為作品進行表面處理,例如塗抹保護油,以保護作品免受濕氣和蟲害的侵蝕,延長作品的使用壽命,讓作品的獨特紋理與香氣能長久保存。 五、創新應用與現代詮釋 單純的技法傳承並不足夠, 在這個時代,傳統工藝需要與現代生活接軌,才能延續其生命力。 因此,我在教學中也融入許多創新元素,例如鼓勵學員嘗試不同的設計風格、運用現代科技輔助創作、探索新的材料搭配等。 例如,我們嘗試將檜木燒烙與其他工藝技法結合,例如金屬鑲嵌、漆器工藝等等,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 我們也鼓勵學員將檜木燒烙應用於生活用品的設計中,例如製作杯墊、書籤、名片夾等,讓這項傳統工藝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六、將廢棄檜木賦予新生也是創新應用的一環。 我親身參與老舊檜木屋拆除後的廢棄木料再利用,將這些原本要被丟棄的木材,轉化為獨具匠心的藝術品,不僅賦予了這些木材新的生命,也傳達了環保和永續的理念。 這也是我教學中非常重視的一部分,讓學員瞭解傳統工藝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密聯繫。 整個嘉義檜木燒烙的過程,是一個融合藝術與技藝的精細創作過程,需要耐心、細心以及對木材、文化和藝術的深刻理解。 從木材的選擇到最終的成品,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對這項傳統技藝的尊重與傳承,也展現了創作者對嘉義這片土地的熱愛。 想體驗嘉義在地文化與傳統工藝? 親自參與嘉義檜木燒烙課程,學習選材、設計圖案、燒烙技巧及上色處理等完整流程。從基礎入門到進階創作,都能在過程中深入了解阿里山檜木的特性、嘉義火車文化與地方特色,並親手創作獨一無二的檜木藝術品,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體驗帶回家。 您可以透過幾個方式體驗或學習嘉義檜木燒烙:首先,您可以到「北港車頭檜木燒烙中心」參觀,親身體驗燒烙的過程,並瞭解這個傳統藝術的文化底蘊。其次,中心也提供從基礎入門到進階創作的教學課程,讓您逐步學習燒烙技法。 此外,中心還提供客製化檜木燒烙作品的服務,讓您能創作屬於自己的檜木藝術品。 您也可以密切關注我們的網站或社群媒體,瞭解最新課程資訊和展覽活動。創辦人-張福昇老師 (張福昇老師口述/蕭百呈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