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更多新聞
作品6
作品5
作品4
作品3
作品2
作品1
木都城市.檜木燒烙
木都城市.檜木燒烙 114.04.19 嘉義,這座南方小城,沒有過度的喧囂,也沒有爭搶的速度。它靜靜地站在台灣的腹地,像是一塊沉香未散的檜木板,留著歲月的痕跡,也藏著千刀萬筆的故事。人們稱它為「木都」,並非因為林立的高樓,而是因為這裡曾經以一條鐵道,將阿里山的檜木一根根送進這座城市的心臟。 房子是木造的,學校是木造建築,神轎、欄杆、便當盒,連空氣裡,都曾飄過檜木剛鋸下時的馨香。這座城市,並不是靠著建造高堂廣厦而存在,而是靠一塊塊檜木,慢慢搭建出文化的骨架與人民的生活。嘉義,的確資源不多,但它有檜木——那已經足夠。 而今天,當伐木的鋸聲沉寂,老車站即將被高架取代,我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與木頭對話:檜木燒烙。這不是技術的炫耀,而是一筆筆對時光的致敬。我們讓火車再度開進木紋裡,讓人物站上年輪的邊緣,讓一整座城市,被烙嵌入一片檜木中。 這不只是工藝,是記錄;不只是圖像,是精神。「木都城市‧檜木燒烙」,讓嘉義不再只是地名,而是一塊可以觸摸的歷史、一幅可以聽見的畫。火熜過的地方,留下煙,筆烙過的地方,留下我們的記憶。(圖文/張福昇)檜木發展中心創辦人─張福昇老師
張 福 昇 老師 在嘉義火車站後驛成立「檜木燒烙發展中心」的鐵路局退休工程師張福昇,專門收集老舊檜木屋拆除的廢棄木料,加以刨平後,燒烙製畫,傳達對火車與阿里山檜木的感情。 對音樂、繪畫、雕刻喜歡的張老師,平常就愛信筆塗鴉。談起玩檜木的淵源,除了從小住檜木屋、對檜木有濃厚的感情外,而1997年7月1日阿里山神木倒伏則是一個主要機緣;張老師說:「當年阿里山神木倒伏後,有朋友從山上帶回一小塊神木殘材,他驚訝的發現,有3000年歷史的檜木殘材,竟然芳香無比,也因此勾起了童年回憶。」後來,嘉義市有些日式檜木老房子拆除改建,檜木小料沒人要,或被當成柴火燒掉,他覺得很可惜,就開始蒐集檜木廢料,加工磨成一些小器物、小飾物送人。 過去嘉義市用檜木建造的房子比比皆是,張老師從小就與檜木長時間接觸,與檜木的深厚情感自不在話下。從鐵路局退休後,張老師重新找尋生活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喜歡檜木、喜歡畫畫,又想要融合嘉義的在地特色,靈機一動便創立了「檜木燒烙發展中心」。 當他第一次接觸到檜木燒烙時的心情十分興奮,覺得自己挖到了寶。因為從小到大他已經尋覓了很多種工法,直至接觸到燒烙,才覺得這個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張老師說:「一開始我不會燒烙,是想要在檜笛上畫圖案,但試了幾種方法都覺得不好看,後來想到人家說可以用燒烙筆燒烙,所以才去報名學習如何使用燒烙工具,接下來畫圖和美學就必須靠自己了。」而張老師也表示,檜木紋路特殊,只需要一眼,就能讓他在腦中激發出無限想法,轉個角度就可能聯想到截然不同的情境,燒烙檜木的趣味性也在於此。在刨平的檜木板上作畫,依紋路變化,利用燒烙筆的溫度,燒烙出濃淡、深淺不一的圖樣,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位於嘉義市後驛社區竹文街69號的工作室,掛滿各式各樣的檜木燒烙畫,創作題材包括阿里山神木、蒸汽火車、眠月石猴、玉山、台鐵火車、地方風物、山水小品、佛像等,可謂琳琅滿目。 除了在檜木板上燒烙畫外,張老師也帶領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的樂齡老人創作檜笛,利用舊屋拆下來的廢棄檜木料,經過刨平、裁切、磨光等程序後,製成檜笛,並在檜笛上燒烙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張老師表示,檜木製成的檜笛所吹奏出來的樂聲就是檜木的聲音,利用不同材質製作的陶笛,演奏出來的音色也會有所不同。當檜木被雕刻黏合成為樂器再演奏出樂曲時,舊木彷彿活了過來,張老師又再一次化腐朽為神奇賦予舊檜木另一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