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之突破與展望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系主治醫師 陳東藝 114.03.04
一名 75 歲女性因呼吸困難和胸悶不適,由外院轉診到林 口長庚就醫。醫師在進行心臟聽 診時發現有明顯的雜音。進一步 的胸部 X 光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顯示,她的心 臟位於胸腔右側, 與一般人的心臟偏左側位置完全相反,這種罕見的情況稱為右位 心臟。更特別 的是,她的主動脈 瓣膜結構異 常,只有兩片瓣,術過程順利,病人的胸悶和氣喘症狀獲得明顯改善,術後 5 天康 復出院,充分展現了這項新技術 的優勢。
主動脈瓣膜狹窄介紹: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常見 於老年人的心臟瓣膜疾病,發生 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正常的主 動脈瓣膜就像一道門,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瓣膜可能逐
漸鈣化、變硬,導致瓣膜開口變窄,使得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將血液打出去。這種情況會造成胸悶、呼吸困難、暈眩,甚至昏倒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威脅生命安。
TAVR 手術優勢與特點傳統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方式是開胸手術,需要將胸骨鋸開,直接更換瓣膜。然而,許多老年病人因為年紀大、有其他疾病,或是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等原因,無法承受傳統開胸手術的
風險。TAVR 技術的出現為這些病人帶來新希望。TAVR 也稱為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ranscatheter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 是目前最常見的經導管瓣膜治療技術之一。目前全球主要使用兩種類型的VR 瓣膜:自行展開型(self-expandable) 和氣球擴張型(balloon-expandable)。手術時,醫師會從病人的大腿動脈或其他合適的血管置入導管,將新的人工瓣膜精準送達心臟位置。新瓣膜會將舊的鈣化瓣膜推開,立即接管血流管控的功能。整個手術過程不需要開胸,傷口小、恢復快,特別適合高齡或有其他疾病的病人
。
台灣發展歷程與現況
台灣在2012 年12 月正式核准第一個TAVR 人工主動脈瓣膜上市。林口長庚從2014 年2 月進行長庚體系第一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標誌著在結構性心臟病治療邁入新紀元。至目前為止已累積將近300 例手術經驗,成功治療許多複雜病例,也展現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療團隊持續引進新型瓣膜,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健保給付規定考慮到治療成本和效益,健保署對TAVR 手術訂有明確的給付規範。申請條件包括:(1) 必須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並出現心衰竭症狀;(2) 需要至少兩位心臟外科專科醫師評估,確認傳統開胸手術風險過高或是具有特殊情況無法進行傳統開心手術,例如曾接受
過心臟手術、主動脈嚴重鈣化、胸腔手術後遺症、接受過放射治療等。符合條件的病人可以透過醫院向健保署提出專案申請,降低治療費用負擔。技術挑戰與未來展望TAVR 手術需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麻醉科等多個專科醫師在特殊的複合式手術室通力合作。雖然手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更精準地選擇適合病人的瓣膜尺寸、處理複雜的血管病變、評估術後瓣膜的長期耐用性、以及持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一代瓣膜材料和置放系統不斷推出,手術器材更加精密,操作更加靈活。未來幾年,預期將會有更多創新突破,讓更多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人受惠於這項微創技術。同時,醫療團隊也在累積更多臨床經驗,優化手術流程,提供病人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更多新聞
心臟瓣膜治療新紀元~ 經導管瓣膜治療
心臟瓣膜治療新紀元~經導管瓣膜治療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系主治醫師 陳俊吉 隨 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心臟病的治療方式也不斷更新與發展,尤其是在瓣膜性心臟病的領域。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仍然是治療心臟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隨著微創技術的崛起,經導管瓣膜治療已經逐步成為許多心臟病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此期醫訊將介紹經導管瓣膜治療的新趨勢,並探討這些新技術如何改變心臟病患者的治療模式。 心臟瓣膜疾病概述:心臟瓣膜疾病是指心臟內的瓣膜功能異常,而正常心臟結構有四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常見的疾病包括主動脈瓣狹窄或逆流、二尖瓣狹窄或逆流、二尖瓣脫、三尖瓣逆流等。隨著年齡的增長,瓣膜的退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尤其是主動脈瓣狹窄及二尖瓣逆流,這是老年族群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傳統上,這類患者需要進行開胸手術來更換瓣膜或修補,但這對高齡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而言風險極高,並且術後恢復期長。另一類高風險患者包括已做過一次開胸手術更換過瓣膜患者,如要再次開胸手 術,術中風險也相當高。主動脈瓣、二尖瓣、及三尖瓣疾病目前都已有不必開胸的治療選項。本期醫訊將分三篇專文介紹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以及經導管三尖瓣修復術。 經導管瓣膜治療的未來趨勢:1. 多學科協作:經導管瓣膜治療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單一領域的醫療專業,未來的發展將更多依賴心臟病學、介入醫學、影像學等多學科的協作,這將有助於提高治療的精確度和安全性,並使得治療方法更加個性化。2. 瓣膜材料與設計的創新:新型的瓣膜材料和設計將使經導管瓣膜治療效率更高和安全。例如,使用抗血栓材料、優化瓣膜的結構等,將有助於減少手術風險並延長瓣膜的使用壽命。3. 個性化治療與精準醫療:隨著基因組學和影像學技術的進步,未來的經導管瓣膜治療將更加注重個性化治療。這將有助於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瓣膜和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4. 長期監控與後續管理:隨著結構化病歷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經導管瓣膜治療後,患者可以通過新一代電腦醫囑系統定時監測心臟瓣膜的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早期干預,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結論:經導管瓣膜治療技術的發展為許多心臟病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尤其是對於那些不能承受傳統開胸手術的患者來說,這項技術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臨床經驗的積累,經導管瓣膜治療將成為未來心臟病治療的重要選擇,並在改善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微創鼻竇內視鏡手術加生物製劑 精準解決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 息肉
微創鼻竇內視鏡手術加生物製劑精準解決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鼻科主治醫師 黃建嘉 林 女士是一位 60 多歲家庭主婦,飽受鼻竇炎與鼻息肉之苦超過 20 年,長年鼻塞、黃鼻涕與鼻涕倒流,不但影響日常工作與社交活動,也嚴重降低夜間睡眠品質,頭昏腦脹,身心都造成莫大的困擾。由於長期鼻竇的發炎,已嚴重影響林女士的嗅覺功能,聞不到味道,失去品味美食的樂趣;不斷的鼻涕倒流也讓她的氣喘時常發作,除了規律的使用吸入性類固醇來控制,甚至需要服用口服類固醇! 過去 10 年林女士已經接受過 4 次鼻竇內視鏡手術,每次手術後,各項症狀都有顯著的改善,但進步皆曇花一現,沒多久後便發現息肉復發,且每況愈下! 這一次,林女士又因為症狀越趨嚴重,前往林口長庚鼻科門診求診,經過鼻部內視鏡、鼻竇電腦斷層掃描、血液中過敏原及嗜酸性白血球檢測與息肉病理組織分析後,確立診斷為「嚴重型第二型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經過醫師詳細解釋後,林女士決定先接受導航定位鼻竇內視鏡手術快速清除發炎的鼻息肉與鼻竇分泌物,改善鼻竇通氣與引流功能。手術後再予以拮抗第二型發炎的生物製劑(杜避炎)治療,進一步抑制鼻腔黏膜組織的發炎並促進傷口恢復。使用生物製劑後,林女士明顯感受到這次手術傷口恢復過程的不適大幅降低,門診追蹤內視鏡也顯示鼻黏膜的癒合良好;不到一個月,林女士的鼻部症狀,包括鼻塞、鼻水與鼻涕倒流均大幅改善,白天活動與晚上睡眠品質都有所提升,氣喘也不再發作;她笑稱「人生從現在重新開始」! 慢性鼻竇炎是鼻黏膜的上皮屏障受到病原微生物、過敏原和空氣污染等的侵害,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導致鼻黏膜持續發炎,影響黏膜功能。此外鼻黏膜發炎也可能造成鼻竇的出口阻塞,造成鼻竇內黏液無法排出,進而加劇發炎的程度。而當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會使得組織過度腫脹與纖維蛋白積聚,就可能導致鼻息肉的形成。因此過去對於慢性鼻竇炎的手術治療,是以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為主。手術是透過內視鏡將鼻腔及鼻竇內病變的組織去除,恢復鼻竇開口通,改善鼻竇內黏液的引流及空氣的流通,使鼻竇內黏膜的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儘管內視鏡鼻竇手術可大幅改善病人術後的生活品質,但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因鼻竇炎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的病人,在術後 5 年 間, 約 有 15% 的 病人會因疾病復發而需要再次手術。過去研究已發現第二型發炎反應」和鼻息肉手術後的復發有關,這些復發的病人常常也有合併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第二型發炎共病症,是屬於嚴重第二型發炎的鼻息肉,臨床治療上特別棘手。所幸,近幾年來,陸續有針對第二型發炎的生物製劑使用在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並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生物製劑為單株抗體,可以阻斷第二型發炎反應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除了有效抑制組織的發炎反應外,進一步修復鼻黏膜的上皮屏障,防止外界的病原微生物、過敏原和空氣污染等不斷地的侵害,強化呼吸道的防護功能,大大減少感染與發炎的機會;因此,在內視鏡鼻竇手術後使用生物製劑,可預期會促進術後傷口的恢復。 林口長庚鼻科初步分析 30位因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而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病人,經過配45 卷 10 期 25醫學報導331對分析,比較 10 位術後有使用生物製劑與 20 位 僅接受手術的病人,在術後的 3 個月,有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呈現較佳的黏膜恢復,病理組織螢光染色下也可觀察到黏膜上皮屏障的強化,此相關研究成果於 2024/6 發表於美國耳鼻喉醫學會的官方子期刊(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Otolaryngology)。我們團隊認為,對於嚴重第二型發炎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建議先以手術快速清除發炎的鼻息肉與鼻竇分泌物,接著以生物製劑進一步抑制鼻腔黏膜組織的發炎並改善術後傷口的恢復,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圖一)。 鼻腔與鼻竇是上呼吸道的起點,是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對上、下呼吸道及全身健康都影響甚鉅。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必須考量鼻竇內部構造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引流與通氣),以及改善鼻竇黏膜的組織發炎,恢復上皮屏障的防護。雖然 80% 的病人透過良好的鼻竇內視鏡手術,加上術後照顧與鹽水等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改善,但是嚴重第二型發炎鼻息肉僅靠手術似乎是不夠的,需要術後的輔助治療如生物製劑。因此在手術前,需與病人共同討論,選擇對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求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迎接暢快呼吸!照光也能治病~皮膚科的光治療
照光也能治病~皮膚科的光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黃昭瑜醫師 114.02.01 30歲的鄭先生是一位白斑症患者,已與此疾病抗爭10年。最初,他的白斑症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只是零星的小斑點。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白斑逐漸擴散,影響到他的臉部和軀幹。由於疾病進展迅速,鄭先生決定接受治療。過去幾年,他曾嘗試口服免疫調節劑,但白斑的黑色素並未顯著恢復。隨著病情進展,他到本院尋求筆者協助,在詳細評估鄭先生的病情後,建議進行綜合性治療方案,包括調整原有的口服免疫調節劑,加入局部塗抹藥膏以及照光治療,目的是刺激黑色素細胞修復。3個月後,鄭先生的臉部與軀幹的黑色素恢復明顯,白斑區域逐漸複色。持續治療半年至一年,鄭先生的皮膚狀況進一步好轉,最終達到了幾乎完全複色的效果。(圖一)這個案例表明,對於長期未能恢復的白斑症患者,適當調整治療方案並配合綜合性治療,可以顯著提升療效。白斑症,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色素脫色疾病,約有1∼2%人口比例受到其影響。雖然這種疾病不會威脅生命,但由於皮膚上出現的白色斑塊,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生活質量往往深受影響。特別是在社會中,這種顯著的外觀改變可能導致患者感到自卑、焦慮,甚至引發社交障礙。白斑症的病因與機制白斑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特徵是皮膚上形成色素消失的白色斑塊。這些斑塊的形成主要與皮膚免疫失調有關。目前科學研究表明,白斑症的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免疫系統對黑色素細胞的攻擊:患者的皮膚免疫系統異常,錯誤地將黑色素細胞視為「敵人」,並加以攻擊,導致這些細胞的破壞。2.黑色素細胞的脆弱性:某些患者的黑色素細胞本身具有先天性脆弱性,容易受到自由基影響而受損。白斑症的發展過程因人而異,有些患者的白斑擴散迅速,短期內大面積蔓延;而另一些患者的病情發展緩慢。早期治療對於防止白斑擴散至關重要。當黑色素細胞破壞程度尚未達到不可逆的時候,通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白斑進一步擴大。照光治療的原理與應用在白斑症的治療中,照光治療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照光治療是通過特定波長的紫外線來刺激黑色素細胞的再生與修復。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兩種光療技術是窄波紫外線B光(nb-UVB 311nm)與準分子(Excimer 308nm)。這些特殊波長的光線能夠刺激黑色素細胞的修復再生,同時調節皮膚的免疫反應,減少免疫系統對黑色素細胞的進一步攻擊。多項研究已經證實,照光治療對於頭頸部和軀幹的白斑症患者效果尤為顯著。治療通常每週進行2至3次,每次數分鐘,類似於皮膚的「復健」過程。持續的照光治療可以促進白斑周圍毛囊根部的黑色素幹細胞恢復,並進一步修復白斑區域的色素。照光治療的安全性非常高。儘管使用的是紫外線,長期大規模研究並未發現照光會增加皮膚癌風險。然而,在接受照光治療時,患者需避免直視光源或佩戴護目鏡,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害,避免白內障風險。色素移植重建與綜合療法的必要性白斑症需要結合皮膚免疫調節療法配合照光治療刺激修復,才能夠達到完整的治療。免疫調節藥物能夠減少免疫系統對黑色素細胞的攻擊,而照光治療則負責刺激黑色素的生成與恢復。這種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不僅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還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對於那些黑色素細胞破壞嚴重、無法通過常規治療恢復的患者,可選擇皮膚色素移植。隨著醫療進步,皮膚色素移植為門診手術,透過雷射磨皮與淺層表皮色素移植,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要縫合約1週痊癒,能精確將健康的黑色素細胞移植至白斑區域,讓色素恢復。(圖二)結論白斑症的治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與恆心的過程。治療的重點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預防復發。採取多元化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本院的白斑特色門診專為白斑症與色素疾病患者設立,旨在提供精準的診斷、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幫助患者重拾自信,改善生活質量。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介紹
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介紹 林口長庚眼科部 眼角膜科 洪國烜醫師 /葉龍坤醫師 112-10-25 近視是一種眼睛光學異常。眼睛所見到的景色因為屈光異常無法聚焦在感光細胞,反而落在視網膜前方造成模糊影像。傳統上,需要透過輔具才能維持清楚視覺,例如:凹透鏡近視眼鏡、隱形眼鏡或角膜塑型片。然而,病患可能因為諸多原因而希望脫離眼鏡而獲得清晰的視力,包括:雙眼視差、 高度散光、無法忍受配戴眼鏡及隱形眼鏡、外觀考量、工作及生活需要及從事運動等。因此,雷射近視手術提供了治療的選擇。 雷射近視手術的治療原理是透過精準的雷射削切改變角膜弧度,使影像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達到恢復清晰視力的治療目的。現代常見的雷射近視手術包括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 、雷射屈光角膜重塑術(LASIK)及近年來新興的SMILE全飛秒雷射手術。 SMILE全飛秒雷射全程使用飛秒雷射製作2-4mm的角膜手術切口及角膜透鏡(lenticule),再藉由器械取出角膜透鏡達到改變屈光矯正近視目的。SMILE全飛秒雷射手術不需移除角膜上皮,因此術後病患不適感較少,視力恢復較快。與LASIK手術中需要製作角膜瓣的原理不同,是全新的手術觀念及方法。研究報告顯示,SMILE全飛秒雷射具有手術影響較少角膜神經較少,且術後有較穩定的角膜結構等優點。這些優點對於減少術後乾眼症狀,避免角膜感覺降低,及降低術後潛在角膜膨出風險均有意義。 SMILE全飛秒雷射術前的評估及檢查非常重要,為求檢查數值精準,檢查前要停戴硬式隱形眼鏡至少二週,軟式隱形眼鏡至少停戴三至七天。手術流程,在局部麻醉下,病患需配合指示,注視機器內的提示燈光,由醫師調整設備以負壓吸附眼球後,透過數十秒雷射削切製作出角膜透鏡(圖一)。醫師透過2-4mm角膜切口將角膜透鏡完整以器械取出,待檢查無誤後即完成手術(圖二)。手術後需遵照醫囑定期回診並使用藥水。術後可能會有輕微視覺水霧感以及異物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減緩症狀。目前長庚醫院屈光及角膜科醫師均可執行相關手術,透過術前諮詢了解相關資訊。 本院眼科諮詢醫師:馬惠康醫師、蕭靜熹醫師、孫啟欽醫師、李建興醫師、葉龍坤醫師、陳宏吉醫師、譚欣媛醫師及洪國烜醫師。 圖一:a. 調整病患眼位,以綠燈提醒病患注視。 b.飛秒雷射削切角膜透鏡下層 (白色箭頭)。 c.飛秒雷射削切角膜透鏡上層 (白色箭頭)。 d.角膜透鏡合併角膜切口(白色箭頭)製作完成。 圖二:a. 角膜透鏡製作完成時角膜外觀。 b.以器械取出角膜透鏡(白色箭頭)。 c.手術結束時角膜外觀。高倍顯微鏡在尿道下裂手術中的應用
高倍顯微鏡在尿道下裂手術中的應用 林口長庚 兒童外科 丁思雅醫師 113-03-12 顯微手術是一種透過超高倍率的顯微鏡執行的外科手術,其與一般手術的差異在於技術的進化,提供更細緻的處理微小組織的能力。傳統尿道下裂手術通常使用的是一般的放大鏡,而顯微手術則使用高階顯微鏡,其放大倍率遠超傳統手術放大鏡,從而獲得更清晰的影像和更精確的操控。 傳統手術中使用的放大鏡通常在2.5倍左右,而高倍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則介於10至20倍之間。這種技術的進步超越了傳統手術的一些限制,在穩定度和影像解析度方面優於傳統手術,為手術提供更大的保障。 顯微手術的應用範圍廣泛,特別是在整形外科領域。在整形外科手術中,需要處理微細的組織,如血管、淋巴管、神經等,以確保手術後的外觀和功能盡可能地恢復。林口長庚整形外科在整形外科領域的發展一直享譽全球,吸引了眾多外國醫生來台取經。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外科近年亦逐步發展尿道下裂顯微鏡手術技術,將其成功應用於廔管的修復重建手術,成果已在台灣兒童外科醫學年會上發表。小兒外科丁思雅醫師自美國進修返台後,率先將高階3D顯微鏡技術引入兒童泌尿的領域,主要應用在精密的尿道下裂手術,提供更細緻、準確的操作。 尿道下裂是一種先天性畸形,通常發生在男性,其原因是在胚胎期間尿道未能完全發育而造成的。發生率約為每200-300名新生兒中有1名。患有尿道下裂的嬰兒通常會出現尿道口位置異常、陰莖彎曲、尿液從非正常位置排出等症狀。治療尿道下裂通常需要手術,手術的方法和時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手術的目的是矯正陰莖彎曲並適度重建尿道,使陰莖功能正常。 現今,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外科在高倍顯微鏡技術的應用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將原本使用在整形外科的顯微手術技術應用於兒童尿道下裂手術。特別在龜頭與尿道板等精密組織的分離,以及廔管修復技術上,高倍顯微鏡的應用展現了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使得醫生能夠更細緻地處理微小組織,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同時保留組織的完整性。 在手術過程中,高倍顯微鏡的卓越性能幫助外科醫師更好地保護患者的組織,確保手術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高倍顯微鏡的引入為手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更為兒童泌尿外科手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自閉症治療露曙光!長庚醫院最新研究: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 可提升自閉者社交認知能力
自閉症治療露曙光!長庚醫院最新研究: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 可提升自閉者社交認知能力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倪信章 114.02.21 自閉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會造成患者社交溝通困難、堅持度過高或侷限興趣而對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調查顯示,自閉症發生率約為1%-2%,且有逐年上升趨勢。遺憾的是,目前對於自閉症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性治療方法。林口長庚醫院最新使用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每週2次、連續8週,證實可顯著提升自閉者社交認知功能,且治療效果可維持4週。這項發現也為自閉症治療帶來曙光。•自閉症的治療方式進行這項研究的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指出,自閉者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包括人際關係、情緒調控、課業學習和生活自理等,需要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充分理解與支持。目前自閉者的協助方式以行為治療為主,但效果有限,且個別差異大。至於藥物治療,雖然可以緩解自閉者的焦慮情緒或者改善專注力,但無法改善自閉者的核心困難(社交溝通/固執行為)。關於自閉症的生物性治療方式,急需突破性的發展。近年來,我們的研究團隊持續關注於自閉症生物性治療方式的探索,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長庚醫院的支持下,開展了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在自閉症的應用研究,重點探索的腦區包括背外側前額葉、後顳上溝及右側前額下迴。由於背外側前額葉腦區跟執行功能、情緒調節以及固執行為相關;後顳上溝及右側前額下迴跟心智理論(將心比心的能力)相關,因此上述三個腦區被認為在自閉症的生物性治療中具有發展的潛力。其中,我們使用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對於右側前額下迴的刺激,在自閉症治療方面,有重大的突破。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的應用倪信章醫師表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大腦介入技術,利用物理學中電場與磁場相互作用原理,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影響大腦功能,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多種神經科與精神疾患的治療中,並在多個國家取得鬱症的治療許可。長庚大學已故的黃英儒教授改良了傳統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開發出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大幅縮短治療時間,同時提高了安全性與可行性。研究發現,刺激右側前額下迴可提升社交認知功能長庚醫院這項研究為世界率先針對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刺激右側前額下迴在自閉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該研究共招募60位8-30歲的自閉者,將他們隨機且平均分配到治療組與對照刺激組,研究結果發現,在不需要麻醉的狀況下,每週2次,每次5分鐘內,連續8週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治療組比對照組顯著提升自閉症的社交認知功能,且治療效果可維持4週。此外,這項治療模式對於改善自閉者的固執行為、情緒調節和適應功能也有治療潛力(治療組雖明顯優於對照組,但未達統計顯著效益)。治療方式安全可行,並未出現重大副作用。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4年9月國際頂尖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持續探索,希望成果獲得正式治療許可,嘉惠病患倪信章醫師強調,由於自閉者的臨床表現差異顯著,因此單一腦區的成功無法適用於所有自閉者。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長庚醫院的支持下,我們的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索自閉症的生物性治療方式。我們期望這些累積的研究成果最終能夠獲得正式的治療許可,為全球眾多的自閉者與其家庭帶來治療曙光。無需開胸!經導管微創治 療三尖瓣逆流
無需開胸!經導管微創治療三尖瓣逆流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系主治醫師 王朝永 114.03.04 84歲的陳奶奶因心臟衰竭住院多次,近半年來連走路都會,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檢查發現她有三尖瓣重度逆流,但因年事已高且有多重慢性病史,傳統開心手術風險太高。在家人的支持下,陳奶奶接受了新式的「經導管瓣膜修補術」,利用導管將特殊的瓣膜夾送到心臟,不需開胸就能修復損壞的瓣膜。手術後第3 天就能下床活動,一週後順利出院,現在可以重拾往日生活品質。 認識心臟三尖瓣膜逆流:心臟瓣膜就像是心臟中的閘門,負責控制血液的流向。正常的心臟有四個瓣膜,其中三尖瓣則在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當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造成血液逆流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瓣膜逆流。隨著年齡增長,或是因為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都可能造成心臟擴大,導致瓣膜無法正常關閉。長期的瓣膜逆流會讓心臟過度工作,不僅造成心臟功能逐漸衰退,更會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 常見的警訊與症狀:當心臟瓣膜出現問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走路容易喘、活動耐受度降低、容易疲倦、夜間睡覺時會喘醒、腳踝水腫、食慾下降等。這些症狀一開始可能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會越來越嚴重。許多病人往往因為症狀緩慢發展而習以為常,等到診斷時病情已經相當嚴重。 微創的治療方式:傳統治療心臟瓣膜逆流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不僅手術時間長,恢復期也長。然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在有其它選擇。「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術」是一項以病人安全性考量為基礎的治療方式,透過靜脈將特殊設計的瓣膜夾送到病變的瓣膜處進行修補。這項技術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開胸,只需要在大腿部位穿刺,就能將瓣膜夾經導管送入心臟。整個過程中病人的心臟持續跳動,不需要體外循環,大幅降低手術風險。特別適合年紀較大或是有其他慢性病的病人。 治療效果與恢復:根據臨床經驗, 接受經導管瓣膜修補術的病人,約7 成在1 年內可以維持在中度以下的瓣膜逆流程。病人的症狀改善,不僅呼吸困難的情況減輕,活動能力也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因為手術創傷小,病人術後恢復快速,通常3 到5 天就能出院,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適合的病人族群:傳統的三尖瓣膜手術需要進行開胸,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考驗。根據研究,傳統開胸手術的死亡率約達10%,特別是對於年長或有多重慢性病史的病人來說,風險更高。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術在年紀較大的長者、有重大慢性病史者、曾經接受過開心手術者、心臟功能不佳者、傳統開心手術風險較高者,可以大幅降低病人手術風險。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這項手術,需要經過完整的評估才能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長庚醫院的優勢:本院心臟團隊在三尖瓣導管重術後的追蹤照護,希望能給予病人最完整的醫療照護。 展望未來:心臟瓣膜疾病的治療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改變。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病人能夠受惠於這項創新的治療方。我們相信,透過持續的技術精進與經驗累積,能夠幫助更多心臟瓣膜疾病的病人重拾健康生活。 結語:面對心臟瓣膜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如果您或家人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評估。現在有了經導管瓣膜修補術這項新選擇,讓更多病人能夠獲得安全有效的治療,重拾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