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嘉榮營養師建議「每日早晚一杯奶,補鈣護骨」社區健康講座-護榮民(眷)及長輩健康114.04.07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以愛心及當責的理念,長期在社區辦理許多健康促進活動,此次在嘉義市西區福民關懷站,由中榮嘉義分院營養師李蕙娟,推廣「每日早晚一杯奶-鈣健康」,宣導攝取足夠鈣質,對銀髮族骨骼健康的益處,增進榮民(眷)及長輩預防保健新知。
中榮嘉義分院營養師李蕙娟指出,牛奶是鈣質的優質來源,搭配適量的維生素D攝取及規律運動,能夠有效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骨骼與肌肉的強健。此外,除了補鈣,牛奶還富含優質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肌力、增強免疫力,讓長輩們能夠保持活力,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
中榮嘉義分院陳怡成主任指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健康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陳主任建議,65歲以上榮民(眷)及長輩,每日早晚一杯牛奶,能有效補充鈣質,幫助維持骨骼健康,降低骨質流失的風險,為樂齡生活打下穩固基礎。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亦可搭配豆漿、優格等其他乳製品,確保營養均衡,透過簡單的飲食調整,每日養成「早晚一杯奶」的健康習慣,為骨骼保養與健康長壽助一臂之力,並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養成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更多新聞
翻身突感天旋地轉像搭雲霄飛車! 嘉榮醫提醒這種頭暈快就醫
翻身突感天旋地轉像搭雲霄飛車!嘉榮醫提醒這種頭暈快就醫 114.04.02 30歲張小姐過去健康狀況良好,某天夜裡睡到一半突然覺得頭暈,起初以為是過度疲勞、沒有特別在意,但清晨起床時,彷彿搭乘雲霄飛車一般,感到劇烈的天旋地轉,這種強烈眩暈感持續約30-40秒才稍微緩解,但只要一改變姿勢,暈眩感會立刻再次襲來,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張小姐緊急聯絡友人陪同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急診就醫,經醫師評估後,確診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俗稱耳石脫落症),隨即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進行耳石復位術後,症狀漸有緩解返家休養。 嘉榮耳鼻喉科邱于容主任表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俗稱耳石脫落症)是導致突發性眩暈的常見原因之一。內耳的前庭系統負責維持平衡,當內耳的耳石脫落掉到半規管內,耳石會隨著頭部姿勢的改變在半規管內飄流,進而影響到原本的平衡系統而誘發眩暈。這種眩暈通常發生在改變姿勢時,例如從坐姿躺下、從床上起身或側躺翻身轉頭時,突然天旋地轉甚至噁心、想吐,讓人無法站穩。 邱主任補充,耳石脫落的確切原因不明,可能跟頭部外傷、老化有關,或是曾患有前庭神經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患者。邱主任補充,依據研究顯示,耳石脫落症的盛行率約為2.4%,雖然50歲以上中高齡者較為常見,但其實在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且女性的比男性的發生率多出1倍。 嘉榮邱主任指出,耳石脫落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脫落的耳石也有可能在幾個月後逐漸被人體吸收,但耳石脫落帶來的強烈暈眩感,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臨床上會以「耳石復位術」治療,以特定的頭部擺位動作,幫助脫落的耳石回到原本位置,整個過程大約10分鐘,有些人在復位過程中暈眩感會更強烈,但這只是暫時的,不必過度驚慌。邱醫師說到,約9成患者在執行復位術後搭配藥物及適當的保健,可在2至3週逐漸改善;若成功復位,治癒率可達8成,若患者因某些疾病例如頸椎或腰椎疾患等不適合施作復位術,也無須過度擔心, 嘉榮耳鼻喉科邱于容主任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耳石脫位1年內復發率約15%,為減少復發,治療後半個月內應避免頻繁低頭、抬頭或劇烈轉頭,睡覺時可墊高枕頭並朝健康側側躺。女性、患有骨質疏鬆及反覆復發耳石脫落症的患者,建議適量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也有助改善症狀。邱主任說到,若出現「一變換姿勢就頭暈」,應及早就醫,避免自行嘗試復位,以免加重不適;透過正確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擺脫暈眩困擾,恢復正常生活。長效針劑穩定思覺失調症 嘉榮助年輕患者重返校園
長效針劑穩定思覺失調症嘉榮助年輕患者重返校園 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登五 114.03.14 20歲的小琪(化名)總覺得自己的手機被監控,持續有聽幻覺的困擾,情緒還會莫名的高昂,活動量增加,對日常生活和學業都造成嚴重影響,導致大學課業被迫中斷。父母陪同小琪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評估,診斷小琪罹患「妄想型思覺失調症」。住院期間,先以藥物控制病況,在病情逐漸穩定後,醫師與小琪討論以「長效針劑」的治療方式接續治療,小琪在了解治療計畫後,同意採用每月注射一次的方式進行,同時也積極參與團體職能治療等精神復健計劃。在幾個月的治療與復健後,小琪的情緒和症狀有顯著改善,不僅恢復自信心,也重拾學習動力順利復學,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登五表示,思覺失調症是重大的精神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思考、情感、認知和行為。根據統計,全球約1%的人口罹患此病,且男女比例約為1:1,通常發病於青春期末期或成年早期。王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確,研究顯示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及神經化學變化有關。常見的症狀包括幻覺(多為聽幻覺,患者聽見並非真實存在的聲音)、妄想、思考混亂、情感淡漠、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及社交退縮等。這些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課業及工作等社會功能。 王登五醫師提到,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常見方式,然而許多患者因害怕副作用或缺乏病識感,經常有服藥不規律或自行停藥等情形,導致病情反覆發作。王醫師指出,長效針劑能穩定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提升治療的規律性,減少因漏服藥物導致的復發風險,根據健保署健保資料庫的研究結果,與口服藥物相比,使用長效針劑的患者半年內再住院風險降低6成,急診風險降低4成。此外,週期性施打針劑更具治療隱私性,對有吞嚥困難或藥物代謝問題的患者更加友善,也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嘉榮精神科王登五醫師表示,長效針劑相較於每日口服藥物,能簡化用藥流程,使患者更容易維持規律治療,穩定藥效,有效降低復發及再住院的風險,成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新選擇。特別適合希望穩定病情、維持社交、學業及工作的患者,讓他們能更安心地投入日常生活;此外,長效針劑還能減少服藥時的不適感,提升治療隱私性,降低心理壓力,進而增加患者持續治療的意願。王醫師建議,正在尋求合適治療方式的患者及家屬,可與主治醫師諮詢討論,根據個人需求與病況,評估是否適合使用長效針劑。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配合醫療團隊規律用藥與復健,不僅能穩定病情,更能提升生活品質。正如案例中的小琪,在穩定治療的幫助下,順利回到生活軌道,重拾自信。糖尿病是眼睛病變的隱形威脅 嘉榮提醒糖友每年一次眼底檢查守護靈魂之窗
糖尿病是眼睛病變的隱形威脅嘉榮提醒糖友每年一次眼底檢查守護靈魂之窗 114.03.08 王小姐是一名35歲的糖尿病患者,儘管她的血糖控制良好,且沒有視力問題,但在一次門診回診時,醫師建議她進行眼底檢查。雖然她並未察覺任何異常,醫師強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卻可能對視力有所損害。經過眼底檢查,發現王小姐的視網膜已有輕微病變,幸好及時發現,並轉介眼科治療。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崇榮表示,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讓很多患者輕忽而未能及時發現病情。然而,高血糖對全身血管的長期影響,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且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吳主任提到,門診中常有患者詢問:「我的視力沒問題,為什麼還需要檢查眼睛?」事實上,視網膜病變在早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這使得患者難以察覺,若拖延發現和治療,病情可能會惡化。 吳主任說到,根據統計,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可能發展成視網膜病變,且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發病機率逐年上升,10年後可達60%,20年後高達90%。為了守護「靈魂之窗」的健康,醫師提醒糖尿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嘉榮新陳代謝科對於確診糖尿病,且正在服用血糖藥物的患者,會在門診看診時由醫師評估並開立眼底鏡檢查單,讓患者進行眼底攝影檢查。目前嘉榮糖尿病衛教室的3D全自動眼底攝影機,免去散瞳的麻煩,檢查便捷快速,並由 AI輔助判讀眼底圖,提升診斷準確度。 嘉榮新陳代謝科吳崇榮主任表示,如果眼底檢查結果異常,個管師將協助患者轉介至眼科門診,進行後續的追蹤和治療,避免視網膜病變惡化,降低失明風險;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仍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進行眼底檢查,以保護靈魂之窗。吳主任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共同合作,規律服藥、調整飲食,保持血糖穩定,有效預防併發症,讓糖尿病控制可以更全面、更有效。灣榮教長輩及高齡榮民(眷) 用「三個小撇步來化解三高」享健康
灣榮教長輩及高齡榮民(眷)用「三個小撇步來化解三高」享健康 114.03.06 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以愛心及當責的理念,深入社區辦理許多健康促進活動,推廣「預防勝於治療」,增進榮民(眷)及長輩預防保健新知。日前灣橋分院至嘉義縣竹崎鄉紫雲村由家醫部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葉姿怡護理師,為長輩及高齡榮民(眷)帶來關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介紹及寶貴知識,幫助長輩們更好地預防與管理這些健康問題。 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家醫部主任陳怡成表示,利用三個小撇步來化解三高,例如:第一招-控制飲食(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三少一高的原則。)、第二招-保持運動(每周至少三次以上,維持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體能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第三招-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親近大自然或曬曬日光浴,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及按時回診,遵從醫囑不亂服藥及不擅自停藥。) 陳怡成主任指出,透過講座提高長者及高齡榮民(眷)對「三高」及平常保健知識,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正確的自我監測與管理,從而降低發病風險,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醫院藉由深入社區,還能促進與長者的社交互動,提供心理支持,並增強家庭與社區的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圍。透過這樣的活動,讓銀髮長輩們不用過於擔心三高問題,健康樂活的養老。(圖文/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嘉義榮院推動有品質一對多「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照顧弱勢榮民及低收入戶民眾不遺餘力
嘉義榮院推動有品質一對多「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顧弱勢榮民及低收入戶民眾不遺餘力 114.02.27 家住嘉義的96歲葉爺爺過年後因病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住院治療,家中僅有73歲年邁的女兒獨自負擔陪病照顧的重任,外科病房護理站主動提供「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諮詢,經過詳細講解後,葉爺爺的女兒決定申請服務,藉由照服人員協助爺爺日常進食、翻身、傷口基本照顧與盥洗,細心且專業,讓葉爺爺的女兒可以暫時卸下照護重擔,放心喘口氣。此外,嘉義榮院為照顧榮民及低收入戶民眾,特別爭取整合照護費用優惠,讓有榮民身分的葉爺爺省下不少看護費用。 嘉義榮院護理部主任張蘭英指出,透過分工與整合模式(Skill-Mixed Model),嘉榮在內科、外科部病房引進照護輔佐人員,取代傳統由家屬或看護陪病的模式,為住院病患提供連續、完整、多元且專業的照護服務。為確保服務品質,嘉榮照護輔佐人員皆需接受完整的在職訓練,並統一配發制服與識別證,確保病人安全與服務專業性。病房團隊透過照護工作分級,使護理人員能夠更專注於專業醫療照護,進一步提升病患醫療品質,促進病患、家屬、照護者、護理師與醫院間的合作與和諧,實現「五好」目標。 張主任進一步說到,「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由健保點數共同支應費用,且嘉義榮院考量不同住院者的經濟狀況,今天特別爭取費用優惠,一般民眾每日新臺幣1,000元,健保註記為榮民身份、低收入戶身分者每日850元,就養榮民每日250元。補助方案不僅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也能使榮民及低收入戶民眾在住院期間,獲得不打折扣的專業照護服務,落實嘉榮「照顧榮民(眷)、促進社區健康」的使命。 嘉義榮院護理部補充說明,病人住院期間,病房將主動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此項服務,有需求的鄉親可撥打服務專線(05-2359630轉分機:外科病房5268、5269/內科病房2368、2369)洽詢申請方式。張主任呼籲,照顧長輩並非易事,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不僅使家屬能安心工作與安頓家庭,減輕照護壓力,更能為病患提供更細緻與完善的住院照護,進而提升治療與預後效果。 嘉義榮院院長陳正榮表示,嘉榮積極推動「家屬探病不陪病」的新醫療文化,整合照護服務讓無法時刻守在病患床邊的家屬,能安心將親人交由專業團隊照顧;此舉亦提升健保給付效益與支付效率,實現病人與醫療團隊的雙贏。陳院長進一步說明,自112年通過「住院整合照護服務實施計畫」後,嘉榮持續推動此服務,並透過職場改善機制,不斷強化照護輔佐人員的管理、工作環境與職業教育訓練,提升專業能力,打造友善職場,進一步吸引並留任優秀人才,共同為雲嘉南地區的榮民眷及鄉親提供最優質的住院照護服務。妙齡女高血壓性腦出血 嘉榮醫神經外科-微創內視鏡手術神救援
妙齡女高血壓性腦出血嘉榮醫神經外科-微創內視鏡手術神救援 114.02.18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一名20多歲黃小姐,近日下班後突然單側肢體無力倒地,伴隨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經友人送往中榮嘉義分院,由神經外科醫師李政穎診斷為自發性腦出血,以微創內視鏡腦出血清除術治療處置,經由即時手術處理後,順利轉出加護病房,黃小姐逐漸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預後良好。 中榮嘉義分院醫師李政穎表示,近年來台灣隨著醫療進步,高血壓可獲得良好的控制,腦出血的比率已逐年下降,目前3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每年約有73人,佔所有中風患者的22%,但其死亡率則較腦梗塞高出許多,發病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約26-30%。自發性腦血管破裂出血,血塊壓迫腦部組織,造成神經損傷,佔腦中風比率約兩成,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佔了多數,約80%。 依據國健署提供數據說明,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統計111年國人死因,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1.2萬人生命,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換言之,在台灣每42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中風所引起的失能及後遺症,更是不容輕忽。 李醫師提到,以微創內視鏡腦出血清除術相較於傳統開顱手術,具有傷口小、術中出血少、降低腦部損傷風險及術後恢復較快等優勢。內視鏡技術能夠提供清晰的視野,幫助醫師精準定位血塊並有效移除,減少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的影響,從而提升患者的預後與生活品質。此手術方式特別適用於特定深部或基底核區域的腦出血患者,能夠在降低手術風險的同時,提高治療成效。 李政穎醫師呼籲民眾,預防自發性腦出血的關鍵在於控制高血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菸與過度飲酒,並定期檢查血壓與血糖等健康指標。若有不適應立即就醫治療。提醒民眾在氣溫變動太大,或天氣寒冷時,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要小心防範,常量血壓、控制好血壓、注意保暖問題、多喝水、少喝酒並按時服藥,並遵從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預防。此外,了解自發性腦出血的症狀,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採取應對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圖文/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寒冬+年節飲食雙重夾擊 榮醫提醒高血壓患者當心健康警訊
寒冬+年節飲食雙重夾擊榮醫提醒高血壓患者當心健康警訊 114.02.07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72歲的賴先生在農曆新年與家人團聚,享用各式年節佳餚,如米糕、佛跳牆、炒臘肉等高油高鹽料理。加上寒冬來襲,活動量減少,血壓隨之飆升,讓他的健康亮起紅燈。日前,他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噁心及肩頸僵硬疼痛,意識到情況不對勁,趕緊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門診看診;經測量發現,賴先生的血壓已高達 200/120 mmHg,確診為高血壓急症,醫師立即給予降壓治療,並安排進一步檢查。所幸在藥物控制下,目前血壓已趨穩定。醫師叮囑他務必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血壓控制得當。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年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約為26.8%,推估約有529萬人受影響,且隨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65歲以上族群的高血壓盛行率更超過50%。此外,男性在50歲前較為常見,而女性的發病率則常在停經後迅速上升。 蒲醫師指出,年節期間,大魚大肉加上應酬飲酒、熬夜作息不規律,使交感神經興奮,容易讓血壓飆升,尤其寒冬更是高血壓及其併發症的高峰期。高齡長者對氣溫變化的適應力較差,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此外,年節期間常有剩菜反覆加熱的情況,蒲醫師提醒,這些料理原本已調味,再次加熱可能會攝取過量鹽分影響血壓;高油脂的食物多次加熱,也可能產生氧化物質影響血管健康,增加高血壓風險。建議民眾少量烹煮食材,若需加熱,選擇隔水加熱或以微波爐短時間加熱,減少營養流失並降低有害物質產生。 嘉榮家醫科蒲柏瑞醫師貼心提醒,隨著冬季氣溫驟降,高血壓患者及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血壓變化,做好日常保健,養成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並調整生活型態以降低風險。飲食方面,應採取低鹽、低脂飲食,適量增加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香蕉、番茄及深色蔬菜,有助於維持血壓穩定,同時避免過量飲酒,以減少心血管負擔。此外,若出現頭痛、胸悶、四肢無力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以防併發症發生,守護自身健康。(圖文/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打造預防及延緩失能系列課程 雲林榮家長輩開心「動滋動」,健康更有力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打造預防及延緩失能系列課程雲林榮家長輩開心「動滋動」,健康更有力 114.01.10 (記者蕭百呈/嘉義市報導)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及社區營造中心團隊,114年度在雲林榮民之家推出為期12週、每週一次的「預防延緩失能活動」,為長者量身打造豐富課程,涵蓋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認知訓練、口腔保健、膳食營養及社會參與等多元內容,期望透過嘉榮高齡醫學的專業課程設計,全方位提升長者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幫助長輩在老化過程中依然健康有活力。第一週的課程榮家超過30位榮民(眷)長輩熱情參與,為老年健康加把勁。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主任陳怡成醫師指出,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2025年起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另外在國健署統計「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第2位,容易導致年長者長期臥床及死亡風險,因此預防長者跌倒與延緩失能相當重要。陳主任說到,今年嘉義榮院與雲林榮家攜手合作,規劃一系列預防及延緩失能的課程,包含坐姿轉站姿的肌力訓練與平衡力提升,幫助長者減少跌倒風險,並透過規律運動降低慢性病風險,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 在第一週的課程中,由嘉義榮院物理治療師許姿雅向榮民(眷)長輩介紹「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情緒」等維持生活品質的六項能力,協助長輩理解藉由半年一次的評估,及早發現衰退徵兆,及早介入延緩惡化,維護良好的生活品質。許姿雅在活動中帶領爺爺奶奶做椅子操,讓腿腳不便的長輩也能享受肢體伸展的樂趣,動作簡單易學,能鍛鍊四肢及軀幹的力量,也可增強平衡感與身體靈活度許,許多坐輪椅的榮民爺爺反饋自己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今天動一動覺得很舒暢,身體暖起來,也覺得心情特別放鬆。 嘉榮家醫部陳怡成主任表示,對行動不便的長者、輪椅使用者來說,缺乏站立和行走導致下肢骨骼缺乏承重的機會,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肌肉流失,進一步增加姿勢性低血壓、下肢靜脈血栓和肌肉無力的風險。活動量不足還可能引發腸胃蠕動緩慢、便秘、尿路感染、下肢水腫等身體功能的退化;因此適當的椅子(輪椅)運動,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期望接下來為期12週的「預防延緩失能活動」能讓榮民(眷)長輩們在專業的支持下,擁有快樂、高品質的健康生活。(圖文/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